美国10月CPI继续下降 明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大增
作者: 李永宁 温建东
[ 展望2023年和2024年,美国明年导致美欧通胀的继续经济几个因素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扰乱的下降供应链会修复、需求重新分配会得到调整。世界但是不确,美欧因为考虑加息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定性大增加息步伐放慢,美国明年因此通货膨胀和短期中期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步伐可能放慢。继续经济 ]11月10日,下降美国公布10月CPI同比增速为7.7%,世界大大低于预期。不确通胀高烧不退忧虑一扫而空。定性大增股市债市和非美货币市场同时暴涨,美国明年可见天下苦美元久矣。继续经济考虑到10月通胀环比增速只有0.3%,下降大大低于9月的0.6%,那么美欧通胀是否会一路向下,很快消退?
10月27日,欧央行宣布将利率上调75个基点,10月欧元区通胀率为10.7%。11月2日,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本次大规模加息将使基准利率达到3.75%~4%目标范围,10月美国通胀率7.7%,低于前值8.2%和预期值,但美欧通货膨胀率都远远高于目标值2%。美欧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部门都声明虽然进一步加息是适宜的,但因加息累积效应和货币政策传导滞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加息步伐可能放慢。
另外,非货币政策控制供给因素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加息引致的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也出现了,欧元区和美联储加息进入走走停停的模式。即将过去的2022年经济持续看衰,2023年经济不确定性将大增。更加重要的是,世界经济中长期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这些改变将和短期不利因素衔接“续短为长”,世界将彻底告别低通胀时代。
国际组织不断下调美欧经济增速预测值
2022年以来,世界一些权威经济组织持续下调欧元区和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美国2022年经济增长率从1月的4%下调到10月的1.6%,IMF对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值连续三次下调(10月上调到3.1%),预测欧元区2023年经济增长前景比较暗淡,四次下调后到0.5%。IMF连续三次下调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10月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同7月)。经合组织(OECD)对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值也连续下调,预测美国2023年增速为0.5%,欧元区为0.3%。世界银行同样连续下调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
2022年以来,国际组织持续调高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率。IMF对2022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从4月的7.7%调高到10月的8.1%,欧元区从5.3%调高到8.3%。对2023年通货膨胀预期,美国和欧元区虽然较2022年大幅度下降,依然大大高于2%目标水平,而且不断调高,美国从4月的2.9%提高到3.5%,欧元区从4月的2.3%提高到5.7%。OECD虽然两次预测美国2023年通货膨胀变化较小,从3.5%下降到3.4%,而对欧元区从4.6%提高到6.2%。
美欧经济前景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和非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为什么国际组织不断下调2022年和2023年欧美经济增长预测,调高CPI预测,我们认为,决定欧美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货币政策本身,而且许多超出经济政策当局范畴,短期无解。
1.中央银行反通胀职能与政府促经济增长职能矛盾凸显。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负责物价稳定,中央政府负责经济增长。目前,美欧经济形势使得经济政策出现两难,即反通胀和反衰退同时出现。最近联合国负责人、英国新首相、法国总统以及意大利新任总理都对中央银行将经济推向衰退、压垮需求发出了严厉警告,并警告不要采取这些行动以挽救中央银行的信誉和对抗通货膨胀。虽然西方中央银行有较强的独立性,但是反通胀导致深度衰退也非中央银行愿意看到的。10月加息之后,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说:“我们将在明年12月会议上进行分析,届时将考虑由此产生的衰退可能性。”
2.胀下财政补贴与反通胀艰难平衡。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者影响较大,政府都采取财政支持,但是很多人也担心过度财政支持可能导致更高通货膨胀。本轮通货膨胀在俄乌冲突之前已经很高,核心原因包括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巨大的财政支持。因此,拉加德认为:“财政支持必须是临时的、有针对性的和量身定制的。”但是,因为欧元区各国通货膨胀差别较大,9月HICP(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最低的法国为6.2%,爱沙尼亚则高达24.1%,而欧元区通货膨胀较高国家往往政府赤字率高,因此政府财政支持可能使得通货膨胀更加走高。
3.俄乌冲突持续多久。
本轮经济增速下降,尤其是物价飞涨,最重要因素是俄乌冲突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飞涨,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信心下降,据研究欧洲接近75%物价上涨直接或间接与石油、食品有关。但是俄乌冲突持续多久显然很难预测,沙特阿拉伯等是否增加石油产量也难以预测,因此能源、食品价格可能较长时间高企。
4.世界经济在疫情之后持续发生结构性变化。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是全面的,而且逐步显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提前退休、留学生及移民减少,劳动力供给少于疫情前。换岗位意愿提高,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工资更刚性。
未来基准利率高度、持久性大于加息速度?
美欧等都认为需要将基准利率提高到一个充分有限水平,足以使通货膨胀率在一段时间内返回2%的目标。美联储和欧央行认为,未来加息需要考虑几点。一是经济前景,欧美央行主要考虑劳动力市场前景、CPI前景、加息与金融稳定。二是货币政策自身,包括紧缩经济政策滞后性效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美国政策利率目前已经进入“有限性”,则需要考虑加息的滞后效应。三是紧缩经济政策传导到通货膨胀和经济总量的滞后性。四是,鲍威尔认为,随着利率接近“有限性水平”,加息速度没有利率水平和利率持续时间重要,因此减缓加息速度可能是适宜的。五是基准利率水平提高到多高?是否需要高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水平为正?但鲍威尔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试金石。欧央行执委会成员法比奥·帕内塔提出目标一致终端利率,其在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结束达到,在没有新冲击情况下将通货膨胀稳定在政策相关范围。
美欧2023年及以后经济展望:
发达经济体或许将彻底告别2%通胀
对于美欧未来经济前景,欧央行和美联储比IMF、OECD等国际组织显得更加乐观。美联储预测2025年PCE将实现2%目标,考虑CPI稍高于PCE,其大致也能落在目标区间。欧央行预测欧洲通货膨胀将长期在2.2%,显然回不到2%的目标范围。
展望2023年和2024年,导致美欧通胀的几个因素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扰乱的供应链会修复、需求重新分配会得到调整。但是,美欧因为考虑加息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加息步伐放慢,因此通货膨胀和短期中期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步伐可能放慢。展望2025年及以后,影响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因素可能在2~3年之后发生作用,即使俄乌冲突和能源粮食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绿色低碳加速推进可能导致能源成本提高,去全球化如果加速进行可能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美国对中国的技术有限可能导致中国全球市场遭受一定程度影响,加速世界产品成本上升。因此,最终紧缩货币政策能一定程度降低来自需求的通货膨胀,但是因为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通货膨胀可能再也回不到2%的水平。如果美欧央行热衷2%的目标,则可能还取决于货币政策所不能控制的其他政策和国际政治因素。
(李永宁系天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融学博士后,温建东系剑桥管理学会会员、博士)
(责任编辑:热点)
-
重磅回应!沪深交易所: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11月21日,沪深交易所就个别自媒体报道了部分拟上市公司其业务和收入涉及核酸检测等相关话题回答记者问。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已经注意到有关报道,并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上交所表示 ...[详细]
-
飞机坠毁,伤亡约20人!崩了,电商巨头一夜蒸发6580亿元!美股美债遭“双杀”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转自:中国证券报当地时间2月3日,在强劲的非农就业数据公布后,美联储官员发表“鹰”派言论。当日,美国股债遭遇“双杀”,大宗商品市场明显波动,布油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人工智能概念高烧之下,监管开始叩问上市公司概念虚实。2月3日,五天三板的收到了深交所关注函。深交所问询称,近期部分媒体解读公司属于“”等热点概念 ...[详细]
-
转自:北京商报我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2月2日,国新办就2022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介绍,2022年我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进出口达42.1万亿元。同时,2022年货 ...[详细]
-
“资本市场是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和支点。”国常会再吹稳经济暖风。据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隔夜要闻:非农数据“好到失真”美股收跌 黄金美油重挫 美元跳涨 美调整电动车退税 瑞信遭刑事调查
隔夜要闻:非农数据“好到失真”美股收跌 黄金美油重挫 美元跳涨 美调整电动车退税 瑞信遭刑事调查 2023年02月04日 06:35 环球市场播报 ...[详细]
-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21日,瑞科生物-B发布公告,为满足中国及国际市场对九价HPV疫苗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经工艺优化、产业化升级和验证,公司HPV疫苗产业化基地首期峰值产能将提高至年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研报认为,据测算,未来三年公共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487亿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桩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基础设备, ...[详细]